蜂蜜市場售價差距大 低于15元1斤不可靠
發布時間:2014-06-12 07:21 閱讀次數:22441次
市場售價差距很大
十幾元的洋槐蜜、四五十元的百花蜜、兩三百元的進口蜂蜜,還有蜂農自產自銷的廉價土蜂蜜……近日,記者在市場中轉了一圈,發現蜂蜜的售價梯度拉得很大,售價低的說自己是廠家直供,售價高的說自己的蜂蜜純度更高、絕不摻假。
那么,怎樣的售價才是蜂蜜的一個合理價位?真假蜂蜜又當如何辨別真偽呢?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北京市蜂業公司總經理劉進祖研究員告訴記者,以成本相對低廉的普通荊條蜜為例,其成本價大約為1萬~1.5萬元/噸,加上加工、物流、銷售等環節產生的衍生費用,最終的市場售價應該至少翻一倍。而對于一些有科技含量、質量要求更高的蜂蜜產品,如采用了新的蜂種,以及無毒無害純植物蜂藥的生產工藝,其價格勢必還要翻上一番。“低于該價格的蜂蜜,值得懷疑。”
據此粗略估算,普通蜂蜜的市場售價不應低于15元/500克。但是,低價蜂蜜比比皆是,記者在河北的一些農村地區就看到有很多十幾元一公斤的蜂蜜被當作走親訪友的禮品使用。
對于為何會有蜂蜜低于成本價銷售,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安全系主任何計國認為,原因只有一個,就是摻雜了果糖等物質,以次充好。
國家高級營養師鄒燁也表示,很多不法廠商都用明礬和甜蜜素混合起來摻雜使假,其顏色、氣味、口感等性狀和純正的蜂蜜差不多,外觀也極為相似,但其成本和營養遠遠低于天然蜂蜜。
假貨橫行產生沖擊
據國家統計部門公布的數據顯示,近幾年我國蜂蜜產量基本穩定在20萬噸左右。2011年我國出口天然蜂蜜逾10萬噸,共計進口天然蜂蜜2467.6噸。但蜂蜜行業內部統計顯示,2011年,國內市場上打著“蜂蜜”旗號銷售的產品超過40萬噸,這意味著起碼有20萬噸的市場份額被假蜜所充斥。
鄒燁說,受利益的驅使,蜂蜜行業假貨充斥。“由于蜂蜜造假的成本只有四五塊錢,但是可以賣到二三十元,所以不少不法商家鋌而走險。”
“超市里廉價的蜂蜜產品銷售量占到了60%。”北京市蜂業公司總經理助理潘斌說,面對假貨橫行所帶來的低價競爭,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都受到了沖擊。由于普通消費者缺少辨識能力,往往被低價所吸引。這對于一心提升質量,按照科學、有機工藝生產的良心企業,無疑是一種打擊。
中國蜂產品協會會長高茂林也坦言蜂產品行業中的一些問題。“近年來,市場對食品質量安全水平的要求不斷提高,但食品行業一些不安全的問題還時有發生。就蜂產品而言,長期形成的分散轉地飼養、生產的組織化程度不高、技術裝備水平偏低以及少數企業質量安全管控意識與能力不強等問題仍然存在。”
為了抵制惡性競爭,高茂林建議:“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對長期以來生產方式落后、產品品質偏低、經營方式雷同、科技進步緩慢等問題進行反思。”
潘斌說,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蜂蜜生產國和出口國,但是人均蜂蜜產品消費卻很低——不足40克,而發達國家在800克左右,所以我國蜂蜜行業的潛力還有待開發,蜂蜜產品的形象也有待進一步提升。
國標修訂尋求突破
“蜂蜜行業需要由數量增長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逐步擺脫低質低價的惡性競爭局面。”據高茂林介紹,標準化工作是行業的一項重要工作,截止到2012年,我國現行蜂蜜產品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及相關標準已有204個,涵蓋了蜂產品生產經營的收購、運輸、生產、銷售、檢測等各個環節。
據了解,2011年我國出臺實施了《GB4963-2011》食品安全國家蜂蜜標準,這項標準相比于2003年出臺的《蜂蜜衛生標準》及2005年出臺的《蜂蜜》標準,更加強調污染物限量、農殘限量等食品安全保障方面,但是也有業內人士指出,它在蜂蜜質量和真實性判斷標準方面出現重大缺失,對于打擊蜂蜜摻雜使假還存在很多困難。
劉進祖研究員告訴記者,蜂蜜的國家標準正在修訂中,目前已經進入報批階段,有希望近期出臺。“修訂版本中對于摻雜使假的規定方面有了一定的進步。除此以外,對于蜜汁的定義也可能會進行更改。”他說,蜜汁定義在現有國標中存在一定的缺陷,“含50%蜂蜜可以叫蜜汁,含1%蜂蜜也可以叫作蜜汁,可能會誤導消費者,所以選購時一定要看包裝上標注的蜂蜜含量,蜂蜜含量越高越好。”